分享我选购音箱的历程

2020/11/09 13:39

我曾经购买过一台HomePod,收到产品的时候曾被它的重量和音质惊讶过,在我的小卧室里播放一些流行乐的低音部分能感觉带动了整个房间一起震动。但没几天我就把它退了,原因有好几个:必须订阅Apple Music,价格还好,但对Spotify用户的我来说就必须分割音乐平台的播放习惯和推荐历史;AirPlay延迟和蓝牙对比十分明显,每次操作切换都要卡一下,让人十分难受;Siri能做的事情还是太少,对我来说没有必要;而且我后来发现,低音过强可能不太适合我平时的听歌和听播客的习惯。

HomePod在播放音乐的体验上是出众的,但由于苹果公司对其产品定位做的一些限制,对使用某些第三方服务的用户来说并不友好。而且苹果在诸如流媒体或者智能助手领域并不是行业最好的那个,是很难让用户抛弃现在的服务去拥抱苹果的。但HomePod的音质表现确实在音箱产品线划出了一道标杆,让我之后挑选音箱陷入了复杂的对比抉择。

不同于购买蓝牙耳机时有很明确的让人无脑购入的标杆产品,音箱产品有类别众多,价格跨度大,体验不直观等各种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问题,而且对比如今的消费电子行业音箱行业的迭代真的泛善可陈。先说类别,现在能购买到的音箱大概分如下几种:

  • 蓝牙音箱:使用蓝牙无线连接,大部分具备3.5mm音频接口;既有可充电的便携式音箱,也有体积较大的固定电源音箱,音质会更好;知名厂商有Bose,JBL,B&O,哈曼卡顿,比较小众的有做吉他音箱出身的Marshall。
  • Wi-Fi音箱:使用Wi-Fi作为连接方式,基本都是接电源的固定场景设备,而且少有支持音频有线接入的;带有麦克风,支持语音助手操作,支持APP控制;知名厂商国内有小米,天猫,国外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和小众的Sonos。
  • Hifi/监听音箱:使用有线传输,场景固定,注重音质,价格昂贵。

复杂且眼花缭乱,所以要理清楚自身需要,把钱花在自己看重的功能点上进行选购。我的需求是“想要一款在HomePod同等价位下,使用方便且音质不错的音箱”,因此一开始就排除各种国产智能音箱,因为我不需要他们的智能助手,且它们的音质普遍不够好。而且排除Hifi和监听,因为我主要听流媒体音乐,尽可能想要一个无线化设备,音质能满足我的日常听就行了(才不是因为贵)。

接下来就在符合条件的产品里挑我喜欢的就行了,但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纠结。因为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风格不同,每个厂商的音箱产品适合的音乐风格也不相同,所以挑音箱就要挑能在自己喜好的音乐风格上表现优秀的,这种主观的挑选除了现场试听没什么别的途径了。比如Bose,普遍评价低音表现很强,用做看电影的外接音箱很棒,但我现场试听和HomePod对比过后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还有Marshall,听后觉得非常很适合听摇滚乐,很突出电吉他的音色,但不知道为什么古典乐器非常拉垮,小提琴快要破音一般的难受。我曾经迷上了他们家的kilburn二代黑红款,特别好看,但试听过后一下子浇灭了购买的欲望,我回去后认真想了想,Marshall还是不太适合不怎么听摇滚的我。

我最后选择了Wi-Fi音箱Sonos,用单只HomePod的价格买下了一对Sonos One SL。

好像我绕了一圈又回来了,只不过把一个音质好一点的音箱换成两个次一点的音箱,但在我这一周的使用中我发现Sonos非常适合我:首先Sonos本身音质不错,比不上HomePod但可以满足我听流行和播客的需求;其次一对Sonos可以组立体声,在层次感和解析度优于单只HomePod,非常适合听古典和交响;然后是Sonos产品的消费电子属性,我可以和Spotify账号绑定后在使用Spotify Connect把音乐指给音箱播放,也可以在Sonos自家App播放QQ音乐和网易云,小宇宙等其他App的音源还可以用AirPlay。相比HomePod,虽然砍掉了语音唤起,但我的收听习惯得到了保留,现在我在家听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惬意,而不是之前的那种别扭。

那Sonos就是百分百完美的吗?也不是。基于网络连接的硬件会对家庭网络条件要求很高,有时候会遇到播放卡顿的情况,更不用说连接Spotify这种国外服务。我不会为了“Wi-Fi音箱才是未来”这种观点买单,因为我们更多时候都在追求当下的体验,我现在非常享受卧室里有一对随时待命的音箱,等着我想要的时候把音乐切过去,它就会自动播放,我认为这点在体验上会比有线音箱和蓝牙音箱做得更好。